Sunday, August 31, 2014

看菊花與劍的收穫

好友梓彬知道我對日本文化有興趣,借我菊花與劍
還先警告我這書有點不容易看

# 1         書名被改成“你所不知道的日本之美”

果然是蠻不容易看的書,先說我學到的兩件事

一:日本人為什麼不喜歡被讓座

這事我親身體驗過幾次,所以當旅遊論壇討論這事時我密切注意
他們的結論跟我的想法差不多,日本人原則上不妨礙他人
被讓座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不便上,有違他們的原則
這講法似乎說得過去

但這書提到的一點讓我認為有更貼切的講法

它說到日本人不受恩,有恩必報。不報是很嚴重的事
受恩于陌生人是沒有回報的機會的,更是大忌

如果這是真的,雖然讓座不算什麼恩,但也算是一個好處
確實會讓他們不舒服

二: 日本文化裡沒有“仁”

本書第六章花很多篇幅闡述日本人對仁的解釋與執行
他們的仁義跟我們中國的仁是很不一樣的
簡單說來日本人認為中國式的“仁”是分外之事,不是必須要做的事

我常為日本人作戰時殺戮之慘烈,對罪犯刑罰之殘酷而覺得驚心動魄
原來是有理由的

我很喜歡日本人守規矩這件事,也許是長久以來嚴刑峻罰的結果
所以這件好事後面也許有很黑暗的一面

這本書還有很多我想知道的日本文化細節
但我有點看不太下

首先我認為這書之所以會不太容易看是因為翻譯沒有很用心
我看到好幾個前後文矛盾的地方
原因可能是直接從英文硬翻,如果譯者先把握了全段的意義
這樣翻出來應該會好懂多了

會這樣以小人之心來推測,是我看到一些不該有的錯誤
封面裡介紹作者,1887 年生,1984 年歿,享年 61
這三個數字明顯有一個錯,但沒有人改正
還原封不動抄到博客來的簡介

書裡面提到伊勢神宮,但附的是大阪城的天守
相信還有其他我看不出來的錯誤

對於書裡的錯誤我其實可以忍受
那種錯誤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結果

我更在意的是書中寫著寫著會變成譯者主觀的評論
但看不出那部分是原作者 Ruth Benedict 的意見,那部分是譯者的意見
這情形出現太多次了所以我回去看這本書到底是翻譯還是評論
結果看到一個有趣的事

在刊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頁裡:
作者:魯斯 本尼迪克特
編譯:葉寧

為什麼用編譯而不用翻譯?
要有所增減?

我歡迎有人提供評論或導讀,不管是對金庸還是曹雪芹的作品
那些導讀或評論都對我很有幫助
但他們都明確區分那段是金庸還是曹雪芹說的,那段是他們自己說的
這個區分在這本書裡完全不存在

當我有了這個懷疑我就看不太下了

這本書作者(Ruth Benedict)講到寫這本書的背景
二次大戰美國人對日本人的打法完全無法理解
為了戰後能有效統治日本,請人類學家的作者做個研究
結果兩年內作者交出這部鉅作

據說美國決定維持天皇制度也是作者的推薦
真是書生報國的典範,另人欽佩

想到這裡我覺得我們也需要一部介紹阿拉伯人的著作
在資訊這麼豐富的時代我們敢說我們了解阿拉伯人嗎?

我非常驚訝發現原來 Sunni 跟 Shiite 都痛恨我們
如果我們還假設他們的思考模式跟我們一樣
我想我們犯錯的機率是非常大的

書裡有提到薩摩跟長州在 1884 年左右跟英國交戰
他們被狠狠修理以後知道不學對方那套是不行的,更堅定了倒幕的決心

薩摩跟英國開戰是因文化差異而檫槍走火
薩摩藩主參勤交待回藩途中,有英國人在路邊等得不耐煩
穿隊伍而過被薩摩武士砍了,這段故事跟事後的炮戰篤姬裡有演到

長州的事我就不清楚了,但我想是故意挑釁要造成幕府非攘夷不可
下面是去年到下關時看到的“古跡”

# 2          下關海邊這一帶被整修為觀光景點
但英長炮戰只是配角,主角是平源合戰最後決勝的海戰

# 3          這可能是模型,真的應該被打爛了,或回收造新炮了

# 4          不能爬上去玩

# 5          簡介

# 6          炮戰經過

# 7          投 ¥100 就有聲光秀,可惜當時沒有玩一下

# 8          這是更老的古炮模型,當年戰敗古炮被法國人拿去當戰利品

1966 年有日本作家到法國旅行,在巴黎的博物館看到
回國運作想討回來但沒成功
後來法國政府給當時外務大臣安倍晉太郎面子(就是現在首相的老爸)
借給日本人翻製

這是旁邊日文說明講的,了解錯誤恕不負責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