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6, 2016

台灣生活

在台灣試住兩個月了,從穿冬衣到不必穿衣,不變的是常常下雨
下雨其實並沒什麼了不起,但需要準備兩隻雨傘

逛街要時常要進出商店時,用折疊傘,因為我不敢把傘留在店門口
買菜則要用大傘,遮雨效果比較好

住在台灣除了很熱以外,好處不少,其中之一是買東西方便

# 1     老社區的生活機能很強,我抓到市場節奏,常常撿到便宜
接近中午時兩把 25 元的菜半價買到,有很賢慧的感覺

上網購物的經驗也很好,價格便宜,送貨很快,不是當天到,就是隔天到,還可以約定時段
而且台灣人競爭性很強,什麼東西彼此標多少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太需要比價

還有現在到處都是百元理髮店
兩年前只有幾家連鎖店,但很多傳統理髮店都被迫降價了
有的要加十元才洗頭,有的一百元連剪帶冲

我一向覺得台灣理髮太貴,三十年前就要三百多
很高興理髮變便宜了,但也很同情薪資被壓縮的勞動者
生存競爭實在很殘酷

# 2      住在台灣還有機會參加婚禮

這次碰到的很人性,開動時間比喜帖上的只晚半小時 (以前好像要一個多小時以上)
而且沒有來賓致詞,完全由主持人掌控時間
不知道是不是餐廳的要求,上菜很快。六點半開始,七點半就上完一大半
剛好客人也吃飽了,大家跑來跑去照相,我也不例外(以前是大家跑來跑去敬酒,但我例外)

住我家這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跑步場所的選擇很多
往東可以沿捷運軌道跑到竹圍關渡一帶,
想繼續往前跑再搭捷運回來也可以,只是我還沒試過
不過這條線沿途有幾群野狗,感覺很不好,跑了兩次就不跑這段了

往西到漁人碼頭的景觀最好,但沿途路面變化很大,要小心看路,我不喜歡

所以現在都往北到淡大跑操場,是有點無聊,但最討厭的是有時會有人跑逆向
不過好處是下大雨時要逃回家比較快

至於原來很期待的淡水社區大學倒不常去,主要是它開的課太弱了
只有書法課是他的強項,但我想等老一點再去上

Sunday, May 22, 2016

姬路城 (2)

# 1      日本城堡裡面的梯子都很陡

# 2      要脫鞋子

# 3      有些展覽品

# 4      日本人維護古蹟是用原來的材料,原來的工法,這瓦片也要照古法來燒

# 5       這些專有名詞背起來就算內行了

# 6       日本人寫的詩,用中國的典,看得懂的日本人應該很有學問吧

# 7       還在維修的地方

# 8       姬路市的景觀好像不怎麼樣

# 9       牆上這些是要擱長槍大戟的

# 10     很大的樑,很矮的門

# 11       大天守靠東西兩根大柱撐起來

# 12       寬敞挑高的大廳

# 13       這個不讓來賓爬上去

# 14       作戰時才可以爬上去射箭打槍把

# 15      武士躲在這裡面

# 16      一路往上爬

# 17      標準的欺敵設計,外面看是五層,裡面實際是六層

# 18       頂樓竟然還有一個小小的神壇

# 19       西丸的百間長廊

# 20       往車站方向,我想蓋車站時應該是配合姬路城的

# 21       我們就是從那邊走過來的

# 22       很寬敞的大廳

# 23       忘記這是什麼門了

# 24       要從這邊出去

# 25       出來了

# 26       仿古的廁所,沒有利用到不知道裡面怎樣

# 27       正面勉強拍得下

# 28       沒看到這牌子,我也不知道

# 29       門邊那塊大石就是石棺

築城時趕時間,據說連佛像都會被切來當石塊用
大阪冬之陣後,德川軍要填大阪城的壕溝,不但拆了附近房子,連屍體也利用上了

# 30       繞過切腹丸,往西丸方向前進

# 31       離開本丸

# 32       阿菊井,原來在這裡。這故事我聽過,阿菊負責保管一套珍貴的盤子
有天丟了一個,被迫跳井自殺,從此晚上常常有人聽到她在數盤子

# 33       是蠻大的井

# 34       另一口井,井是城堡防禦設施裡很重要的一環

# 35       又一個門

未完待續


Friday, May 20, 2016

畫虎不成的東施枯山水

前院的原始構想是要開闢成花園
但有天朋友跟我說,在台灣芒草三個月可以長得比人高
嚇得我馬上打消這個念頭

那就做機車停車場吧,每輛每月三百,放個十輛每月就有三千,跟老人年金差不多
但被淑玲否決了。只好暫時丟著,等船到橋頭再說吧

終於熬到室內快完工了,設計師跟我說他的構想是鋪些石板,之間填以鵝卵石
我覺得很不錯,這不就是枯山水嗎?高興了兩天
有天晚上忽然想到鵝卵石之間如果有了落葉或貓屎,那個和尚會幫我清?

我跟設計師說那把鵝卵石改成混凝土可以嗎?他說不好看,如果怕不好清理就抿石子吧!

我沒異議,只要求門口照動線排三顆,剩下的隨便放,像龍安寺的那樣就可以了
但他竟然不知道龍安寺的枯山水!我只好跟他說要擺得看不出 pattern
然後就動工了

# 1      要擺得看不出 pattern 談何容易,所以我不敢親自指揮

# 2      最後變成這樣

Wednesday, May 18, 2016

從 “我們贏了” 到 “追殺已經開始”

八年前馬英九當選,我到 Youtube 看他會說什麼
只見他興沖沖的說 “我們贏了”!我心頭一寒,看不下去,把網頁關了


Obama 因為領了莫名其妙的諾貝爾獎被我留校查看
但他上台時對投 McCain 的選民說 “I want to be your president too!”


什麼叫高下立見?就是這樣


現在兩人要下台了,Obama 講笑話,我沒去看
但馬英九說 “追殺已經開始“,我目瞪口呆


且不說君子坦蕩盪,小人常戚戚


民主制度下可能會有政黨輪替,所以完全執政不表示可以為所欲為
不知道這種制衡機制,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

是心裡有鬼?還是將心比心,認為別人一定也會做他做的事?


Monday, May 16, 2016

姬路城 (1)

吃完早餐往姬路城出發,心裡漸漸興奮起來

# 1      商店街一早就有人出來擺攤,我們買了幾顆柿餅以防萬一

# 2      一路上很多跟姬路城有關的東西,那東西怎麼念我還不會
左邊不曉得誰家的家紋是隻蝴蝶,當年一定常常被人嘲笑吧

# 3      很快就到入口處

# 4      很寬的護城河

# 5       現在有橋可以過

# 6       要穿過這個門

# 7       一般人家不會有這種門

# 8       這是四百多年前的古物嗎?

# 9       來得早觀光客不多

# 10     勉強把全景拍起來,左邊是西丸,右邊就是大天守

# 11       在早晨的陽光下很突出

# 12       近看有很多槍眼

# 13       不是才維修完嗎?在某地看到一個說明,說姬路城還有很多地方要修

# 14       這片廣場很大,我們順著大路往前走

# 15      雖然黑白相間,但白色部分顯然居多

# 16      這是西小天守,姬路城坐北朝南

# 17      右邊那小屋是瞭望台,叫櫓

# 18       角上突出來的地方底下有縫,可以從那邊丟石頭,我很懷疑打仗時真有人會從那裡爬上去

# 19       這個也是櫓,反正不是天守,不是石垣的都是櫓

# 20       每個細節都有名堂,但我只有看熱鬧的份

# 21       假日應該會有很多特別活動,不過我還是喜歡人少的時候

# 22       要進城了

據說看日本城堡要從攻城者的立場去看,我想當觀光客時是該這樣
但我不知道歷史上那一個大城是被這樣按部就班的攻下來

大坂城淪陷了,但我覺得是有內應從裡面放火
其他的好像都是被圍到缺水缺糧然後投降

早期武田跟織田還會屠城以殺雞儆猴,後來好像就只會要求城主切腹

# 23       不是才修好嗎?怎麼牆上已經有了裂痕。不過修的只是大天守,這裡沒修

# 24       豐臣家紋,這是千姬住的地方

# 25       到處都看得到天守群,確實是很漂亮的地方

# 26       我還是認為這種柱子有換過,四百年前的古物不該是這樣

# 27       往前是天守,當時準備作戰用的,左邊是西丸,那時天下太平後才加的

# 28       攻進第一層門了

# 29       往前一點就可以看到一個大水池,這是三國堀

# 30       我們是從菱門進來的,原來他們要我先看西丸,從百間廊下那裡看起

但我被他們官網嚇到,它說大天守有限人數,太晚了可能進不去
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它既然這麼說,我當然馬上直攻大天守
我們彎彎曲曲的繞到 Ni-No-Mon, 然後再進去大天守

出來後經過切腹丸,菊井,再去西丸

# 31       要殺進大天守,必須爬坡走之字形

# 32       一路上大概會槍林彈雨

# 33       雖然很新,但材料是遵古炮制,工法工具也是原來的,我很欣賞日本人這麼搞

# 34       前面那位戴白帽的是那位太太的專用導遊,一路碰到很多次,看來她是姬路迷

# 35       攻城的人要殺入那個小門才會到大天守,這怎麼可能嘛

# 36       大概在說明什麼我們看不出來的奧妙

# 37       這是第二個門,殺到這裡應該已經傷亡大半了吧

# 38       很多日本城門用這種有點彎的樑

# 39       怎麼會有這東西?我看電視學到這是防止貓狗大小便的設施
我真的很懷疑我是不是被誤導了

(未完待續)


Blog Archive

Contributors